湯成難:時間之河
《江水蒼蒼》的構思來自我對瓜洲古渡的某種執(zhí)念。我經常開車去江邊,看看江岸的蘆葦,它們如帷幕般起伏,聽江水以亙古不變的節(jié)奏沖刷沙岸,那些被江水吞沒的街市,被泥沙掩埋的斷碑,以及隨風飄散的傳說,都成了孕育小說的種子。
張若虛曾在這里寫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杜十娘過江時“怒沉百寶箱”,無數(shù)的唐、宋文人在渡口吟詠……這片江岸承載了太多。我也將故事背景放在這里,讓三個時空進行交織——杜十娘的愛情悲劇、1949年的家族復仇,以及當代“我”與小越的情感疏離。這種結構源于對時間本質的思考。杜十娘以百寶箱自沉捍衛(wèi)尊嚴,毓秀以投江反抗強權,叔騏以同歸于盡完成復仇——他們的選擇雖被江水淹沒,卻在時間的長河中激蕩出永恒的漣漪。江水滔滔,帶走了古瓜洲城的繁華,卻帶不走人性的掙扎與選擇。
而小說中的“我”,為創(chuàng)作舞臺劇腳本,在江邊尋找斷碑,實則是在尋找自己與小越情感的錨點。十六年前共同發(fā)現(xiàn)的斷碑,如今深埋沙中;曾經的青澀愛戀,也在異國分隔中逐漸風化。這種對照似乎正暗合了時間的“變動”與“恒?!薄稌币?,城市會坍毀,但人的尊嚴與情意總能在廢墟中顯影。
蘆葦年復一年地生長,以蓬勃之姿與江水爭奪地盤;斷碑上的“瓜洲古”三字,被時間侵蝕得只剩殘片;古錢幣流轉于不同時代的手心,成為記憶的載體。它們的存在,提醒著人類的渺小——小說結尾處引用了地方志:“瓜洲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繁華街市,名園佳景,連同紅塵恩怨,一同付諸江流?!?/p>
《江水蒼蒼》的創(chuàng)作,于我而言是一次對時間的朝圣。江水帶走了一切,卻也讓一切沉淀。當杜十娘的百寶箱沉入江底,當毓秀的血性與叔琪的豚毒湮沒于泥沙,當“我”與小越的腳印被蘆葦覆蓋,唯一留存的是人性中不可磨滅的光輝——尊嚴、情意、選擇的力量。而這些光輝,或許正是文學得以對抗時間侵蝕的根基。
時間,或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古錢幣,它從明朝萬歷年間流轉至今,銹跡斑斑卻輪廓猶存。時間之河蒼蒼茫茫,而我們終將以故事為舟,渡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