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梅佳話
民國伶人愛字畫,他們收藏字畫,也寫寫畫畫,梅蘭芳堪為其中代表。
我的友人齊凱是一位書畫愛好者,研究齊白石甚有心得,對梅蘭芳也情有獨鐘。幾年前,他在北京畫院附近開了一家畫廊,取名“香南雅集”。第一回舉辦的展覽便是民國伶人書畫展,名為“菊壇風(fēng)雅”,我去參觀過,其中以他收藏的梅蘭芳畫作為主。此后他又策劃了一個以梅蘭芳為主題的藝術(shù)文獻(xiàn)展,取名“你好,畹華!”,涉及梅蘭芳的戲曲、書畫、交游和生平,各種珍貴展品多是他近些年辛苦搜尋得來的,令我大開眼界。
這兩場展覽都非常成功,也別具特色,可以見出策展人的藝術(shù)趣味。創(chuàng)辦這個“香南雅集”,齊凱曾來電告知是受梅蘭芳在上海期間舉辦文人雅集的啟發(fā),是別有一種寄托。那時他已專心研究齊白石,北京畫院出版的齊白石研究文集中收錄了他的多篇文章,他說齊白石與梅蘭芳是忘年之交,梅蘭芳堪為齊白石的知音。我不清楚是不是因為齊白石,他才又轉(zhuǎn)而研究梅蘭芳,但他側(cè)重的不是戲曲,而是梅蘭芳的書畫雅趣。
又過了幾年,今年夏末,齊凱的專著《梅蘭芳的書畫交游》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30余萬字,僅插圖就用了近500張。我對梅蘭芳缺乏研究,之前或許是受了五四新文化人物的影響,對于舊戲并不喜歡。這些年或許是年齡漸增,又或許是看了些傳統(tǒng)戲曲,已改變了過去的看法,但對于戲曲依舊沒有研究,對于傳統(tǒng)書畫則有很大的興趣。我讀這本書,感到文風(fēng)質(zhì)樸而風(fēng)趣,內(nèi)容一點也不隔膜,完全可以當(dāng)作民國藝壇掌故來讀的。書中寫道,梅蘭芳唱戲之余,寄情書畫,拜師學(xué)藝,也熱衷收藏,蔚為大觀。梅蘭芳早年學(xué)畫菩薩和佛像,晚歲又畫梅,都達(dá)到了較高水平。在字畫收藏方面,當(dāng)時民國的畫壇名流都曾贈畫給梅蘭芳,也有不少是梅蘭芳經(jīng)人輾轉(zhuǎn)求購而來,現(xiàn)在看來,其中頗有珍品,甚至不乏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吳湖帆、陳師曾、陳半丁等畫壇名流之作。
我讀這本著作,發(fā)現(xiàn)梅蘭芳喜梅畫梅,很多名流也喜歡以梅為題作畫,然后贈予梅蘭芳。梅蘭芳姓梅,蘭芳為其藝名,而梅乃是傳統(tǒng)文人繪畫的重要題材,有“四君子”之一的美稱。故而贈送關(guān)于梅的畫作,乃是語義雙關(guān)的事。更為可貴的是,梅蘭芳亦確以梅之品格來修身養(yǎng)志。反過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對于梅蘭芳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如此感受梅蘭芳的書畫交游,就別開生面了。他得到的梅主題繪畫佳作多出自名流之手,其中吳昌碩就曾三次贈畫,分別為1920年的《梅蘭圖》以及1923年和1924年的《墨梅》各一幅,皆是生氣淋漓之作;齊白石也曾兩次贈畫,分別為1919年的《墨梅》和1922年的《紅梅天竺圖》;吳湖帆早年曾贈《梅蘭圖》給梅蘭芳,此畫有張大千題跋,1982年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到香港演出,又托人求畫,張大千再次潑墨作畫《梅蘭圖》,并作長跋憶舊,頗為情深。陳半丁是與梅蘭芳交往時間最久的畫家之一,曾教梅蘭芳刻印,也是贈畫給梅最多的畫家之一。1949年后梅蘭芳曾請陳半丁作過20余幅紅梅或墨梅扇面,實則有資助老畫家之意。1955年拍攝《梅蘭芳的舞臺藝術(shù)》,有梅蘭芳、齊白石、陳半丁、汪藹士在頤和園雅聚的鏡頭,此后,陳半丁又為梅蘭芳作畫《梅蘭圖》,并題“老梅五十年舞臺生活紀(jì)念,寫此為賀”。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梅蘭芳登臺出演京劇《穆桂英掛帥》,節(jié)目單的封面是陳半丁頗為喜慶的畫作《紅梅》,并有題字:“鐵骨紅顏歲歲春,老梅越老越精神?!?/p>
書中最為精彩的一章,是關(guān)于“香南雅集”的鉤沉。按照齊凱的研究,“香南雅集”乃是梅蘭芳到上海演出期間,在“梅黨”趙鳳昌、趙叔雍和詞宗況周頤的主持下,主要于趙家惜陰堂舉行的三次聚會,即香南一集、香南二集、香南三集。主要的參與者有趙氏父子、況周頤、何維樸、陳三立、吳昌碩、汪洛年、王一亭等晚清遺老和民國名流,上海《申報》的《梅訊》和《時報》的《梅蘭芳之消息》兩個專欄多有報道。
有趣的是,“香南雅集”的緣起則是經(jīng)趙叔雍請求,吳昌碩為梅蘭芳畫了一幅長2尺、高8寸的《梅蘭圖》,隨后由此又有3位畫家作畫四幀,再有20余位民國舊宿予以詩詞題跋,可謂一時佳話。吳昌碩的畫作至今尚存,畫面主體為兩束橫斜的水墨梅枝,右上角畫有蘭花數(shù)莖,左端則有題詩:“梅如握珠蕊圓吐,蘭作騷讀香遠(yuǎn)聞?!倍恕跋隳涎偶敝瑒t來自況周頤之手筆,取自《五燈會元》:“大雪北山,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又有:“僧問:‘金栗如來為甚么卻降釋迦會里?’師曰:‘香山南,雪山北?!?/p>
梅蘭芳與梅花的掌故很多,值得一談的,還有梅蘭芳的齋號也多與梅有關(guān)。梅蘭芳有兩個齋號,其一為“綴玉軒”,位于北京北廬草園和無量大人胡同;其二則為“梅花詩屋”,位于上海思南路?!熬Y玉”二字取自南宋姜白石的詠梅詞《疏影》中的“苔枝綴玉”,就是梅花如美玉一般點綴在長滿苔蘚的枝干上。而梅蘭芳在上海的“梅花詩屋”,源于梅蘭芳收藏的清代金冬心所書的隸書匾額《梅花詩屋》。金冬心擅畫,畫梅更是一絕,梅蘭芳十分喜愛,曾以重金購得《藍(lán)地泥金梅花》,可謂金冬心的隔代知己。
梅蘭芳亦常畫梅,多贈友人留念,1936年他曾畫一幅墨梅贈送陳叔通,畫面為兩枝豎梅,虛實濃淡相宜,清雅之氣盎然。有趣的是,陳叔通乃著名民主人士,也是弟子程硯秋的軍師,其人熱衷收藏梅花畫作,明清作品達(dá)到百幅以上,故而有齋號“白梅書屋”。此畫有程硯秋和湯定之題字,又有印人王福廠篆書題“一時二妙”,齊凱猜測乃是贊美梅蘭芳與程硯秋師徒的高潔操守。1949年后,陳叔通將此畫贈送陳從周,又有昆曲家俞振飛等人相繼題詩。此畫后又被陳從周捐贈南京博物院,可謂畫梅之佳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