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十,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又长又硬又粗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视频18,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99视频99,国产又粗又硬又大爽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曲“海之子”的吟誦——讀詩集《福歌與晚舸》
來源:文藝報 | 曾鎮(zhèn)南  2025年09月12日09:26

在我以評論當代小說為主的批評生涯中,讀詩評詩的嘗試和經(jīng)驗很少。因此,當我面對何光輝的主題詩集《福歌與晚舸》時,是頗費一番躊躇的。特別是我開始展讀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在旨趣和形式上都有些另類的主題詩集,我的惶惑就更甚了。

循著我暗中給自己定下的“讀了再評”的寫作規(guī)約,我開始研讀詩集的第一篇章《海之戚》。雖然初讀乍識,我一下子還不太習(xí)慣作者倏忽多變的構(gòu)詩思路,也不太明了作者遣詞用字的地域特色和方言語匯,但畢竟同是八閩大地之子,東海之濱鄉(xiāng)人,我還是漸漸揣摩出了何光輝詩作里幽隱的意涵和比興的參照物,感受到了他有些拗口澀拙的詩句里凝成膠狀的詩情。因為是膠狀,所以它不能流暢地涌出,只能緩慢地洇滲析出;但也因為是膠狀,它有一定的濃度。詩緣情而發(fā)。何光輝的詩,不是少年未識情滋味的淺白空泛之作,而是中年造劫歷世深諳世味之后的頓悟夢幻之語。它是值得認真的讀詩者索隱探賾的。

幼小時聽慣了姥太、姑婆講述親歷的有關(guān)“海之子故事”長大;青年時懷揣“獻身報國”之志才真正來到閩東南的大海邊;成年后一直工作、生活在海峽兩岸的“福地家園”,眺望海峽彼岸,濃積家國之思;還有與這一切組成的人生之路相伴而生發(fā)出來的文學(xué)寫作、特別是詩歌寫作之長途……這一切,都在光輝的主題詩集里有濃縮而曲折的反應(yīng)。特別是在第一篇章《海之戚》里,就已經(jīng)集中了在爾后的三個篇章——《家之親》《物之語》《福之春》里所衍生出的母題。在某種意義上說,何光輝的這部主題詩集,是有一個藏得很深的抒情主人公的,它既是一部抒寫福建東南沿海連結(jié)兩岸的“海之歌”,也是一部反復(fù)詠嘆作為“海之子”的浩蕩而婉曲的“自己之歌”。循此以進,便可以打通潛伏在海溝山石間的幽隱的解詩之門。

光輝的詩情,可以說是一個“福地家園”的“海之子”的鄉(xiāng)戀情、念親情、家園情、山海情、海峽情,乃至天下情;也可以說是個人的愛欲情、格物致知的物理情、入真出幻的感世情。在他的筆下飛出的每一曲“福歌”,閃現(xiàn)的每一艘“晚舸”,都是緣情而現(xiàn)的聲與畫。他的每一首詩,不論工拙精粗,都是一個獨立的詩情體,因題而作,因事而異,都可把它當作獨立的一首詩來讀,來解,只要你有足夠的閱讀耐心。

還是來舉幾個詩例吧。

首章《海之戚》的第一篇《我是海平線的一支帆》,是提攝了整部主題詩集精魂的代表性詩篇。它先以第一人稱表達了帆與大海母親的淵源:它“出生就站立潮頭”,是“行走在浪尖風(fēng)口”上的風(fēng)浪之子?!帮L(fēng)若無恙,便是我生息的暖陽”。接著繼續(xù)以帆的口吻,平實地自我觀照,寫出帆與海之間一落一漲、一低一昂相互默契的節(jié)奏感。把帆與海在激蕩的沖動與平衡中的傲慢,“讓山河血脈,昂過于晴空”的不息運動的目標感高眺地抒寫出來了。

后兩節(jié)詩轉(zhuǎn)換為第三人稱的繪狀。第三節(jié)寫帆與最親密的艄公的象征意味關(guān)系,高矗于晴空的帆俯瞰一位艄公的命運,挽起了艄公“一生的念想”,“以海為床,仰天為舞”,“何愁,沒有新婚的花槳”。帆就這樣注視著,沉思著艄公的命運,留下了喜或悲的懸念。第四節(jié)也即全詩的收束,仍用第三人稱凸顯“與燕同窗,與水同聊”,牽系著“平潮線上的思念與悲愴”的海上一支帆的兀然高立的形象。這是詩人對風(fēng)浪之子“帆”這一物象的沉思,也是對“帆”的藝術(shù)意象的抽思演繹?!笆撬崆椋巧郊P/發(fā)自于能量與信仰之床啊。/就像/霜雪里的老者,流觴曲水/看淡所有的過往。/哪怕只剩一支帆的今生,/也要緊握/把頭顱矗立于海天/還于前世的萬丈光芒”——這是對帆的禮贊,也是對海的擁抱,更是對人即感物而發(fā)詩興的抒情主人公無意中的自我塑繪。詩人借助人稱的悄然變換,完成了對詠帆詩的多重意象的營構(gòu)。善于構(gòu)思復(fù)合型的一本萬殊的詩的意象,正是詩人的一個特征。

接下來的十幾首詩,詩人把自己的家世,變幻地構(gòu)思為一幅幅海岬漁家的寫實畫面,把由離家的游子,養(yǎng)育外孫的“查姥”,守著宗祠老家的阿媽構(gòu)成的海岬之家的三代人支柱,在詩里呈現(xiàn)為一個旋轉(zhuǎn)的立柱、多姿的中軸。有的是屬于歷史的黯淡悲劇,如《紅磚厝的嗩吶》《姑婆的一片海》《等海的阿輝》等,而那首把臺海聚合與分離的歷史地理之歌擴展吟唱出來的《壘石臺的情歌》,則是抒寫臺海家國情懷,民族血胤的悲壯、宏朗的高吟豪唱,是提升這部主題詩集的意旨和境界之作。

融入了詩人親身經(jīng)歷和現(xiàn)實生活觀察而成的抒情詩中,也有寄托私人情愫和微妙感觸的《歸港的謊言》,此詩表達了幽隱曲折和翰藻的深邃與閃爍。而《掃灘人》勾勒出的被歲月和海灣拉弓了腰的掃灘勞動者的形象,既有歲月的滄桑感,也有在橋頭迎風(fēng)梳妝的“老人與狗”畫面的儀式感。還有寫得那么清澈明麗的愛情與勞動之歌《撒網(wǎng)的阿郎》,是“漁村好年景”中一幀美麗而纏綿的特寫鏡頭,“暖暖的腳步,/與一次次的心跳/驚飛一朵晚霞/撞進廣闊的曠野,/激情蕩漾”,堪稱鮮亮的“詩眼”;末節(jié)“噢!無意間的一笑/我游弋在你為我布下的天羅地網(wǎng)/我是魚,你是漁/同命同祖,同飲一池瓊瑤”。甘被愛情俘獲入網(wǎng)的少年的率真和幽默,使這首愛情小調(diào)平添了幾分俏皮的味道,落筆在撒網(wǎng)的阿郎身上,卻隱約可見一個嬌俏的漁女形影呼之欲出,達到了目注此而神在彼的藝術(shù)效果。

最見地域歷史特色的,可謂詠媽祖的《海的眼光》與寫在崇武西沙灣為保衛(wèi)海邊一對老百姓母女而犧牲的27位解放軍戰(zhàn)士而興建的“兵廟”的《兵廟里的恩情》了。詩人筆下的黑臉(般黛)媽祖形象,既有人世間女兒的溫存與博愛,也有“龍宮里推落的一粒過河的棋子”的神秘“海的眼光”,也即天眼之光。最后一句用媽祖的口吻,說出海的女兒的神性來自她所庇護的蕓蕓眾生,鮮明地揭示出媽祖神祇的民間性。

《兵廟里的恩情》是一首依托于實有本事的紀實詩。何光輝的詩筆,把這件“詩本事”,寫得充滿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與神采。以不忘報恩的閩女吐露的心聲是多么沉痛而激越:“有一種使命叫重塑/悲痛后捧起這把靈魂的紅土/淚滲成槳,血染成色/你把無名影子捏成沖鋒的樣子”;以樸實無畏的青春名義,供奉于兵廟的誓言和宿愿是多么崇高而偉烈:“我的命,血肉之軀/生命的四重恩,活生生的/來不及問過你們的姓名/青春,卻用廿七個心跳/丈量一個世紀最厚重的情義/今生,我要升一處高堂,日出東海/報答你們的魚水深情”。這首本事詩,就這樣升起了這部主題詩集的一個精神高地。它堅實凝重且有清揚飛動之勢的藝術(shù)筆調(diào),給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這部我初讀時感覺有點撲朔迷離,難于索解的詩集,在反復(fù)尋繹之后,才找到了一個曲徑通幽的洞口,看到了一個稍稍清晰豁朗的詩的天地:這是詩人基于自己的家族、身世、經(jīng)歷、感受、思索而寫出的自傳詩,也是一曲綿長厚密的海峽此岸的“海之子”寄托山海之情、天下之志的史詩。在那些寫得比較渾融暢達的篇什中,抒情主人公的家國情思,讓我辨識出了某種楚騷、胡笳十八拍的況味;它使我想起了劉勰衡文論詩的兩句話:“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用劉勰的尺度來衡量何光輝的詩歌,我當然意識到他這集子里的詩作思想藝術(shù)水平是參差不齊的。筆力時強時弱,營構(gòu)或精或粗,風(fēng)調(diào)或文或野,成色有足有歉,詩集整體呈前緊后松之勢,有同義反復(fù)之感,這樣就不能緊緊拉住讀者窮盡全境,卒讀全篇了。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但我之所以仍用劉勰的尺度繩之,這是因為,衡文應(yīng)有高標準。求之彌高,則促其趨于高格之力也愈強旺;期之彌殷,則提升其遠大之志之內(nèi)生力也越強勁持久。這也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之義的別一解吧。

在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實踐和評論中,談?wù)撝黝}創(chuàng)作漸漸多起來了。大多指的是單篇作品或成于眾手的作品集共受一個鮮明的時代主題制約這種情況;像何光輝這種成于一人之手的上百篇作品匯為一集又賦予一個稍覺晦澀的主題籠罩全集的情況,似乎較少遇見。我剛接觸時,不免有點少見多怪。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中外藝術(shù)史上,是古已有之的。中國詩歌作品集,可以舉《九章》《九歌》為例;短篇文言小說中,可以舉《聊齋志異》為例。外國的呢,因浩如煙海,我所知孤陋,不敢輕率置喙,只舉一個我因讀魯迅而想起來的畫家為例吧。那就是生活和創(chuàng)作于100多年前的英國版畫家比亞茲萊和比利時版畫家麥綏萊勒。關(guān)于前者,魯迅稱他是19世紀末情調(diào)的“唯一的表現(xiàn)者”,“他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堆,以他自己的模型來使它們織成一致”。關(guān)于后者,以主題版畫聞名于世。據(jù)魯迅譯介的材料稱,他一生刻制了上萬幅木刻作品,常常是有情節(jié)的系列畫,如《我的懺悔》等。

看來,主題作品集的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在文藝史上是已有成為經(jīng)典的前例的。也許何光輝在寫作、匯集他的詩集時,正處于無意識的狀態(tài),但是,詩人一旦選擇了創(chuàng)作之途,就不能以“我未嘗想成為詩人”的謙辭,來回避他作為一個詩人的神圣的使命感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歷史主動性。我誠摯地希望,詩人于主題詩集的創(chuàng)作,能從朦朧轉(zhuǎn)為清醒,從必然王國躍入自由王國,成為與經(jīng)典遙遙相呼應(yīng)的后來者。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這不正是一切熱愛文藝,矢志學(xué)藝的藝徒、作者應(yīng)取的態(tài)度嗎?

(作者系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