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十,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又长又硬又粗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视频18,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99视频99,国产又粗又硬又大爽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對巴人的“再認識”——讀《巴人年譜》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王崇明  2025年09月16日08:12

作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之“浙江現(xiàn)代文學名家年譜”的成果之一,錢英才、劉楊合著的《巴人年譜》(以下簡稱“錢《譜》”)由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這是第一部公開發(fā)行的《巴人年譜》。

溯源

對巴人“年譜”開展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東社會科學院王欣榮研究員于1985年12月在《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fā)表的《王任叔簡譜》。可是直到1990年7月,經“山東新聞出版局”“準印”,以《王任叔簡譜》為基礎的《巴人年譜》(以下簡稱“王《譜》”)才最終由“全國巴人研究學會刊行”并“內部發(fā)行”。作者說:“我起意為王任叔巴人作《年譜》,是受了魯迅這句話的啟發(fā):‘編年有利于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讀編年的文集不可,現(xiàn)在新作的古人年譜的流行,即證明著已經有許多人醒悟了此中的消息?!蓖跣罉s“決定將它整理成書稿,先將自己的階段性成果拿出來,以求同仁的補充、訂正。這樣做同時也可以解除把攬資料、秘不釋人之嫌”(“王《譜》”“編校后記”)。這是巴人“年譜”研究的開山之作,實現(xiàn)了“解除把攬資料、秘不釋人之嫌”的愿望。很快,付韋就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 年第2期)對此《年譜》進行介紹。后來,作為鄭振鐸研究大家,陳福康教授在《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發(fā)表《〈巴人年譜〉增補條目》予以補充。再后來,金傳勝、邱晶晶兩位在《上海魯迅研究》(2016年第3期)發(fā)表《〈巴人年譜〉再補遺》。這些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針對“王《譜》”研究“同仁的補充、訂正”。

1990年12月,杭州師范學院錢英才教授的《巴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大作中的“巴人年表”也具有“年譜”意味,只是略顯簡單。此“表”后收入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的《巴人先生紀念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沒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錢《譜》”終于面世。

這部43萬多字的《巴人年譜》嚴格遵循“《浙江現(xiàn)代文學名家年譜》編纂委員會”的要求,“年譜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家世簡表、譜主照片等有關材料;第二部分為年譜正文和少量插圖,圖片配發(fā)在正文相應部分,以便文圖互證;第三部分為譜主的后世影響,主要包括正文未及的譜主身份、價值的確切定位及相關悼念、紀念活動,以及譜主的全集出版、著作外譯、譜主研究會的成立、重要研究成果等,均予以擇要展示。文后附參考文獻?!?/p>

雜談

(一)筆名署名

“錢《譜》”1941年11月6日說“《亂世家庭》在《萬人小說》(上海)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署名火山舞客”,“王《譜》”也如此認定。這個說法影響較大,如封世輝在《華東淪陷區(qū)文藝期刊概述》(《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1期)一文中說:“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由王元化措資籌辦、蕭岱主編而署‘徐仁民’編輯的《萬人小說》月刊(11月)是故意偽裝成鴛鴦蝴蝶派刊物形式的大型刊物,刊有吉土(滿濤)、火山舞客(巴人)、齊天樂(包文棣)、A·白郎底(董秋斯)、蘇蘇(鐘望陽)與包笑天、范煙橋等人的小說,舞齊(樓適夷)的長詩,魏如晦的劇作《楊娥傳》和禹鼎(王元化)等人的書評?!?/p>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武礽六在《〈萬人小說〉瑣談》(《社會科學》1983年第7期)中就指出:“最初揭開這個謎的,是當年擔任上海地下黨‘文委’書記的黃明同志,他說:‘只可惜化名火山舞客發(fā)表《亂世家庭》的樓適夷同志的真名,為外人所知,組織上為了避免暴露而把這個刊物停辦了。’”《萬人小說》刊名套用英國《萬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之名,只出版了這一期就被迫停辦,創(chuàng)刊號即為終刊號。筆名研究專家、南通社科院的欽鴻研究員在《關于王任叔筆名錄的正誤》(《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指出:“火山舞客”“此名當為樓適夷的筆名,與王任叔亦無涉?!钡Z焉不詳,未進行說明。樓適夷在給陳夢熊的信中提及這個筆名:“我的筆名,有司馬寇、外史、一葉、海風、火山午(舞)客……不知有否可能,將我的文章,請收藏圖書館,代為復印寄下,其費用由我自負。”(宮力《與〈新文學史料〉的點點滴滴——樓適夷書信四通釋讀》,《傳記文學》2019年第3期)從以上三則不同材料可知,“火山舞客”確為樓適夷的筆名,而非兩《譜》認定的王任叔的筆名。

另外,“錢《譜》”中“后世影響”“一、巴人逝世后出版和發(fā)表的著作”的資料目錄中,北京大學周南京、丘立本兩位教授整理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的《印度尼西亞古代史》(上下冊);周南京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印度尼西亞近代史》(上下冊);署名均為巴人,而著作的實際署名是王任叔?!巴酢蹲V》”中《印度尼西亞古代史》未署名,補充了“正文前有馬兗生《序言》、陳翰笙《前言》、作者的《關于編寫本書的一些說明》”。

(二)勘誤查核

1928年4月15日,署名“王任叔”的《作家與人生》刊登在《貢獻》雜志第2卷第5期。該文選錄在王克平、錢英才合編的《巴人文藝短論選》(花城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里。1937年8月26日,署名“任叔”的《軍政與民眾》刊登在上海《抗戰(zhàn)》雜志第3號。1937年9月15日,署名“任”的《文學上的還原論》刊登在《創(chuàng)作》雜志第1卷第3期。這篇文章在“王《譜》”和《巴人文藝短論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以上三篇均未出現(xiàn)在“錢《譜》”中,不能不說是小遺憾。

1931年3月,“錢《譜》”記錄了“本月在《天籟》第20卷第3號發(fā)表詩歌《呼病》《給與化》和《影》,署名任叔”,遺漏了該刊第1—2合刊上同樣署名“任叔”的《詞之出身》。“王《譜》”無此內容。

1937年4月3日,“王《譜》”中有“《關于所謂“永久的主題”的解釋》在《自修大學》第1卷第1輯第6期發(fā)表”的條目,而“錢《譜》”中無,卻出現(xiàn)在《巴人文藝短論選》中,署名王任叔。該文副標題為“——答霞章、張一中、陸雪明三先生”??墒牵瑑伞蹲V》中均未提及《永久的主題》的發(fā)表時間及刊登雜志,無法前后關聯(lián),只有待查了。

1939年1月1日?!板X《譜》”提到巴人“去益樂社演講,演講題目《‘吃’和‘化’》”的一次活動。但未說明該演講稿刊登在同月17日的《譯報周刊》1卷14期上?!巴酢蹲V》”沒有提到此次演講及演講稿的發(fā)表。

《新中國文藝叢刊》(編輯者署名“新中國文藝社”)共出版四輯,第一輯《鐘》(1939年5月)中有巴人的“短論”《關于女兵》《抓住生活》兩篇,小說《為人在世》一篇;第三輯《魯迅紀念特輯》(1939年10月)有巴人的《魯迅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四篇文章均出現(xiàn)在兩《譜》中。第四輯《鷹》(1940年2月)署名“毀堂”的《驚夢》均未收入兩《譜》中。

類似的問題還出現(xiàn)在刊登在《上海周報》署名均為“毀堂”的《我的雜感》系列文章中。

(三)發(fā)表轉載

兩《譜》都提到:1954年11月,在《人民中國》(第11期)發(fā)表《關于〈回憶魯迅〉》,署名巴人。但都未做任何說明。此文原題為《讀〈回憶魯迅〉》,全文近四千字,而《關于〈回憶魯迅〉》刊登時還不到三千字。經王克平整理,《讀〈回憶魯迅〉》于2003年5月在《上海魯迅研究》(第14期)重新刊載,才使這篇文章還原歷史原貌。

同樣,兩《譜》都認定《〈拖拉機站長和總農藝師〉給我的印象和感想》一文發(fā)表時間為1955年3月。“王《譜》”確定為《讀書》第6期,“錢《譜》”為《讀書雜志》,未寫期號??墒牵谕?月,“錢《譜》”又出現(xiàn)了這篇文章,只是雜志名稱變成了《讀書月報》?!蹲x書月報》是1955年7月24日出版的創(chuàng)刊號,“編輯兼出版者”為“讀書月報社”。1958年4月改名為《讀書》,由月刊改為半月刊,到1960年初停刊?!蹲x書月報》是新中國最早的讀書、書評刊物。這樣看來,巴人的這篇文章就不可能發(fā)表于1955年3月或6月,而是1955年12月。

針對作家艾蕪的名著《百煉成鋼》,兩《譜》均提及巴人的評論文章《漫談〈百煉成鋼〉》和《廣闊的生活,集中的描繪——略評〈百煉成鋼〉》,也都大概提及了文章的具體內容,卻沒有說明兩者關系?!堵劇窗贌挸射摗怠房窃?958年4月11日《文藝報》(第7期),后改題為《略評〈百煉成鋼〉》,補寫后刊載于1958年4月27日《讀書》(第5期)。兩文在觀點上基本一致,在文字表達上出入稍大。

《讀〈紅纓〉和〈白蘭花〉書后》一文,在“錢《譜》”的1958年1月和9月相繼出現(xiàn),1月份刊登在《文學書籍評論叢刊》,9月份為《讀書》,對文章的解讀也完全一致。難道此文先后發(fā)表在兩份雜志上?

在《1950年代的文學宣傳——以〈文學書刊介紹〉〈文學書籍評論叢刊〉為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3年第4期)中,黃發(fā)有教授有確切的說明?!段膶W書籍評論叢刊》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內部期刊,從1958年10月創(chuàng)刊至1959年6月終刊,一共出版了9期。該刊前三期分別為“革命的里程碑”“打擊侵略者的怒濤”“在毛主席光輝照耀下”,副標題是《文學書籍評論叢刊》,1959年1月第四期后才“固定用‘文學書籍評論叢刊’為刊名,仍舊是每月出版一期”。也就是說,巴人的《讀〈紅纓〉和〈白蘭花〉書后》應該刊登在《革命的里程碑——文學書籍評論叢刊(一)》創(chuàng)刊號上,時間為1958年10月。之前此文發(fā)表在1958年9月《讀書》(第18期)上,題目為《讀〈紅纓〉和〈白蘭花〉》,并無“書后”二字。

還有,在“錢《譜》”中,1959年2月,“專著《談〈青年近衛(wèi)軍〉》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列入該出版社的《讀書運動輔導叢書》?!贝藯l目中未附署名。只提到此書出版的“王《譜》”標明“署名:巴人”。此專著來源于兩《譜》均指出的“署名:巴人”,1954年8月在《文藝學習》第8期發(fā)表的文論《〈青年近衛(wèi)軍〉的藝術構成及其人物形象》。其實,《文藝學習》于1954年4月創(chuàng)刊,第8期出刊時間為11月27日,并非兩《譜》確認的8月。該文還收錄到巴人“學習蘇聯(lián)文學”的論文集《從蘇聯(lián)作品看蘇維埃人》(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8月第1版)中。“專著”源于“文論”,又經轉錄,時間跨度有點長,也應該說明為好。

期待

在上世紀末,巴人之子王克平就指出:“巴人在生前為世人留下了千余萬字的作品和遺稿,但巴人研究園地卻是一片荒蕪,這種反常的情況在我國老作家中是不多的?!保ā缎聲r期的巴人研究》,《上海電力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自1979年6月巴人平反以來,學術界產生了一段研究巴人的熱潮,巴人工作過的相關單位及一些研究部門也多次積極組織各種活動。但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巴人研究已成萎縮之勢。即使清華大學出版社和寧波出版社于2017年9月聯(lián)合出版《巴人全集》,也未引起相關研究者的熱烈反響。

其實,巴人研究領域頗多。比如,關于巴人筆名的數(shù)量,學術界最初定為一百四十多個,“錢英才在主編《巴人全集》時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從十個方面論證,保守定為192個筆名?!保ā板X《譜》”P1腳注)這個數(shù)量是目前所知最多的,也在“錢《譜》”中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王欣榮的《王任叔別名筆名考錄》(《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中有筆名166個,已知10多個為誤錄,總數(shù)也就一百五十多個。這與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定的,巴人筆名“超過一百五十個”,或者是“一百五六十個”相一致。

上海“孤島”時期,是巴人創(chuàng)作的高產期。他撰寫了大量文學作品,小說、散文、戲劇多有涉獵,而此時的雜文創(chuàng)作,成為他的高峰期。因為時局的原因,大多數(shù)情況下,巴人的署名不斷變化,他又沒有留下底稿,導致后人無法一一核實。即使是巴人本人,有些筆名他也不能完全確定。從巴人的人生軌跡及友朋交往的各個方面進行認真而細致地“考證”,經過深入持久的研究,或許將來有可能解決這個難題。

結合巴人的各種身份,很難給他一個準確定位。他當過教師,做過軍人,是堅定的黨務工作者。他是編輯家和出版家,也是有影響的外交大使。以上這些方面均有值得探究的盲點。

以巴人學術領域的成就來說,我們也很難給他一個精準的地位。其研究文藝理論之宏是當代少有——從《常識以下》《文藝短論》《捫虱集》《窄門集》《文學讀本》《文學初步》到《文學論稿》,多數(shù)作品多次再版,橫跨半個多世紀,影響幾代學人;《論魯迅的雜文》《魯迅的小說》等專著、《魯迅的創(chuàng)作方法及其它》等合著,成為魯迅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成果。

其涉獵文學樣式之廣為文壇罕見——詩歌《情詩》(1923年12月春風學社出版)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早一批個人詩集,小說《疲憊者》入選茅盾選編的《中國小說大系·小說一集》,被魯迅稱贊為“短篇小說家”,《莽秀才造反記》獲1986年“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雜文創(chuàng)作高質且多產,有專著和合著《邊鼓集》《橫眉集》《遵命集》《點滴集》等;戲劇《前夜》(后改名為《費娜小姐》)、《五個被吊死的苦力》在上海、印尼蘇門答臘等地巡演,廣獲贊譽。

其創(chuàng)作“印尼史”之艱乃史界獨具——新中國成立前在經歷印尼生活后創(chuàng)作《印尼社會發(fā)展概觀》,新中國成立后查閱上百種海內外相關研究資料,用生命的余力終成兩百多萬字巨著。

新時期以來,與巴人相關的幾屆大型學術研討會,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雜文成就和文藝理論研究(含魯迅研究)方面,成果頗多。在詩歌、戲劇方面偶有涉及,成果較少。至于他的翻譯成就和印尼史方面的研究,就一兩篇。這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

總之,面對“巴人的著作與人格同樣真誠和有價值”(《文藝報》1986年10月25日第1版)的追憶,面對“友輩也相繼去世……誰還記得巴人”(包立民語)的困境,面對二十一卷一千多萬字的《巴人全集》,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巴人是一座未曾完全開采的“豐富多彩的礦藏”(谷斯范語),依然值得我們去深入開掘,這是我讀《巴人年譜》的初心。期待有更多的“增補”“補遺”的大作出現(xiàn),使后出的《巴人年譜》臻于至善,這也是后來者的良好愿望和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