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瀾:舊學傳人 新史宗師
紹興古城,錦麟橋畔,坐落著一座素雅的清代建筑——范文瀾故居。白墻黛瓦,三進平屋,占地雖不足900平方米,卻承載著一位史學巨匠的起點與榮光。門前廊柱上鐫刻的楹聯(lián)“書香詩風孕育負笈學子,經(jīng)史緯文卓成一代宗師”,正是范文瀾畢生追求與輝煌成就的精妙寫照。
步入故居,時光的痕跡已顯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以圖表、文字與實物精心構建的“范文瀾史跡陳列”。客堂前懸山水畫卷,兩側“山靜松聲遠,秋清泉氣香”的對聯(lián),雖為后人布展,卻頗合主人志趣。廳堂上方,同鄉(xiāng)書法名家沈定庵所題“清白世家”匾額,尤為醒目——這不僅是對范文瀾品格的贊譽,更是其家族血脈的烙印。范氏乃北宋名相范仲淹后裔,世代恪守“清白”家風。1893年11月15日,范文瀾便誕生于這“錦麟橋范家臺門”。
盡管彼時舊學式微,范文瀾自幼卻深受傳統(tǒng)經(jīng)學浸染。5歲入塾,家學淵源深厚。這扎實的舊學根基,為他日后融通古今、開創(chuàng)新史學奠定了基石。
范文瀾一生,學識淵博,貫通文學、經(jīng)學、史學,尤以史學研究成就卓著。其著作等身,如《群經(jīng)概論》《正史考略》《唐代佛教》《中國近代史》《范文瀾歷史論文選集》等,皆為學界珍視。然而,奠定其“一代宗師”地位的扛鼎之作,當屬《中國通史簡編》。這部巨著,始撰于烽火延安,至1965年形成3編4冊修訂本?!吨袊ㄊ泛喚帯烽_創(chuàng)了我國新通史的著述范式,兼具可讀性和權威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亦曾坦言,對他影響至深的并非文學作品,正是這部《中國通史簡編》。
故居陳列的玻璃柜中,靜臥著三冊綠皮泛黃的《中國通史簡編》,封面橫排繁體書名及“中國歷史研究會編”“新華書店發(fā)行”字樣,無聲訴說著歲月滄桑。展板文字清晰記錄:1941年,《中國通史簡編》(上冊)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中國通史簡編》(中冊)?!吨袊ㄊ泛喚帯肥堑谝徊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tǒng)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下方,毛澤東的評價尤為有力:《中國通史簡編》的資料多,讓人愿意看下去。
這部劃時代巨著的誕生,與毛澤東的支持密不可分。范文瀾與毛澤東同庚,更因歷史結緣。1940年1月,范文瀾自河南抗日根據(jù)地奔赴延安,主持中央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工作。抵延不久,毛澤東即向他交付重任:編寫一部通俗中國歷史讀本供干部學習,初定15萬字。范文瀾領命,夙興夜寐,擬就提綱并請示體例。毛澤東強調要“夾敘夾議”,最終更鼓勵他“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史書之至高境界,在于史料與史識的完美結合,寓識于史,識從史出。古往今來,能成就傳世通史者寥若晨星,唯如司馬遷之《史記》、司馬光之《資治通鑒》并稱“兩司馬”。范文瀾以其深厚的舊學功底,精研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成功將兩者有機融合,鑄就了《中國通史簡編》的獨特風格與不朽價值?!吨袊ㄊ泛喚帯罚ㄉ现袃裕?0萬字)終在1942年付梓。毛澤東對此給予高度評價:“我們黨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們共產(chǎn)黨對于自己國家?guī)浊甑臍v史,不僅有我們的看法……也寫出了科學的著作了。”
范文瀾的價值,不僅為創(chuàng)造歷史而研究歷史,更在于其個人道路所彰顯的時代意義。在抗戰(zhàn)時期奔赴延安的四萬知識分子中,像他這樣舊學造詣精深的大學者,能毅然放棄謹謹守規(guī)的舊途,潛心鉆研并服膺馬克思主義,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能夠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這深刻揭示了在民族危亡之際,深受國學熏陶的知識分子,能夠匯聚于馬克思主義旗幟之下,尋找救亡圖存之路。范文瀾,正是其中光輝的典范。
故居陳列中,一副范文瀾親撰的對聯(lián)尤為引人注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既是他一生治學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后學語重心長的箴言?!吨袊ㄊ泛喚帯肺墓P純熟,深得“文史兼通”之精髓,尤以文化史部分盡顯其國學大師底蘊。據(jù)夫人戴冠芳回憶,延安窯洞里,范文瀾常坐于一條冰冷的無靠背木板凳上著述,寫累便倚墻小憩。其助手卞孝萱亦言,范老著述態(tài)度極其嚴謹,每寫一句必反復推敲,不滿即撕毀重寫。夫人曾笑嘆:抽了那么多煙,費了那么多勁,好不容易寫出來,又一筆劃掉。字字句句,皆是嘔心瀝血。
1969年7月29日,一代史學宗師范文瀾病逝于北京,然其“文章獨樹幟,品德世所罕”的光輝永存。為紀念這位鄉(xiāng)賢,紹興市政府于1993年修繕其故居,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創(chuàng)辦文瀾中學。
步出故居,回望廊柱楹聯(lián),其意愈深。史學界堪稱“一代宗師”者或有數(shù)人,但范文瀾的卓絕,正在于一個“新”字——他首次以辯證唯物主義史觀系統(tǒng)闡明中國歷史進程,開創(chuàng)了史學研究的新紀元。他以深厚的舊學為根基,以嶄新的理論為指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不愧為舊學傳人,新史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