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日情感》:飽含文化情思的歷史與記憶
賈夢瑋的散文集《往日情感》(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通過對古城建筑、歷史人物、日常生活、情感記憶的思辨性回望,發(fā)現燭照當下的精神力量。
2025-07-31
-
王昕朋《運河的子孫》:歷史的曲折與精神的持守
確乎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在歷史的曲折幽深和現實的漩渦驚駭之中,往往越是能夠見證人性的猶疑及紐結,更能見出精神的持守與靈魂的質地。
2025-07-31
-
李培禹《留戀的張望》:墨香深處遇故人
《留戀的張望》是作家、詩人、《北京日報》原副刊部主任李培禹新近出版的人物散文集,書中收錄了作者與王洛賓、臧克家、李濱聲、劉紹棠、浩然、喬羽、于藍、李雪健、趙麗蓉、韓少華、梁衡、張中行、凸凹、李迪、金波等18位文化名家的交往故事。
2025-07-31
-
《草籽來自不同的牧場》:書寫自然美和人性美
《草籽來自不同的牧場》是作家王小忠新近出版的非虛構散文集,其書寫領域主要立足于瑪曲草原的自然美景,處處流露出草原情懷與生態(tài)意識。
2025-07-30
-
低空下的命運長歌——尹學蕓《太和》閱讀札記
在分門別戶的文學家族中,長篇小說的體量相對龐大,卻未必只有全景式的“造型”方為標配,細究優(yōu)秀長篇的特質,“寬而闊”是一種,“窄卻深”也是一種,兩者曲徑通幽,各成風景,難以互相取代,用小說家余華的理論解釋,寫好小說,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了。
2025-07-30
-
當前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面臨的幾個問題
編者按: 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是文學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朝氣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最受期待和呵護。
2025-07-30
-
《玫瑰香飄博格達》:愛在天山南北的玫瑰芬芳中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2025-07-30
-
馬笑泉:小說的在地性與世界性
在地性是一個藝術領域的觀念。
2025-07-30
-
英雄浩氣傳千古——評《魏國元和他的兄弟》
在門頭溝這片熱土上,曾經有無數英雄兒女投入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灑下熱血、獻出生命。
2025-07-30
-
翻過虛構之墻——林東林小說論
林東林最初寫詩,后又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近年來,小說家的特質在其身上愈發(fā)彰顯。
2025-07-29
-
劉亮程:文學——從家鄉(xiāng)到故鄉(xiāng)
一 我們都曾經擁有家鄉(xiāng),也遲早會離開家鄉(xiāng),成為這個世界的異鄉(xiāng)人。
2025-07-29
-
《白樺林的眼睛》:“真假夫妻”與“父母愛情”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
2025-07-29
-
史料對作家回憶錄的補充——從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談起
摘 要 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因寫作體例、當時身患重病等原因,未能完成“文學回憶錄”的基本史料任務。
2025-07-29
-
商海沉浮:孤島上的年輕人
青年寫作在今天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外有AI帶來的沖擊,內有輸出大于輸入的煩惱,既要面對經典作家,又要面對網絡作家,夾在其中的青年作家們沉沉浮浮,勉力在文學的海洋中獨自掙扎。
2025-07-29
-
張浩:生命救贖,三種不同的方向和可能——張象“命運三部曲”讀札
張浩,山西臨汾人,藝術學博士,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教師。
2025-07-28
-
“最后之人”的吶喊與彷徨——《登春臺》及格非小說的文明批判
《登春臺》延續(xù)了格非21世紀以來現代反思與文明批判的主題,也是邁入耳順之年的格非對其小說寫作生涯、事業(yè)的一次總結。
2025-07-28
-
從《不容錯過的完美》看南翔短篇小說美學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
南翔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他有學者的理性,也有文人的浪漫。
2025-07-28
-
可口的“佛心”——評《江佛入?!?/a>
重慶約莫是中國最適合懸疑故事的都會,傳承而過的江水,或砂或石的河灘,無盡的坡坡坎坎,辛辣的氣息刺激著旅人的神經,飛躍在兩岸間的橋梁猶如驚鴻,明與暗在這里交匯,在山的起伏、水的蜿蜒中風云際會,生成棒棒們嘴中的吆喝,在潮濕的陰翳里生機與腐朽為伍,故事在人類與自然造物的抗爭中綿延開來。
2025-07-28
-
聯(lián)翩與盤旋 ——《香榭坊巡邏隊》讀后感
我曾經從信河街的第三人民醫(yī)院出來,橫穿斑馬線,經松臺菜市場,繞到山邊僻靜的小徑,再沿著濃蔭之下的九山路往北走,單位、居所都在那個方向。
2025-07-28
-
劉欣玥:一個文藝青年的“自我格物”
21世紀的最初十年,“文藝青年”及其喚起的造型尚未泛濫和諧謔化。
2025-07-28